港府去年修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來解決醫生荒問題,並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負責訂定約一百所認可醫學院資格名單,首批名單日前出爐,全屬頂尖名校,雖未見爭議,但評審時間過長,內地醫學院暫未見上榜,當局須加快評審進度,擴大認可名單,並改善公院工作環境,否則醫生短缺問題難有改善。
首批海外認可醫學資格名單涉及二十七所院校,全屬英語體系,當中美國院校佔了十五所,英國有六所,加拿大有三所,澳洲有兩所,亞洲僅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榜。在這二十七所院校畢業的港人醫生,可申請為特別註冊,在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五年及獲評滿意後,毋須通過本地執業資格試,便可正式註冊。
首批二十七所院校均是全球知名的頂尖學府,如牛津、劍橋、史丹福大學等,上榜是毫無懸念,亦不難抉擇,但令人費解的是特別註冊委員會在評審篩選時,竟花了五個月時間才出台首批名單,而整份完整名單還需要多半年時間評審才能出台,似乎對第五波疫情幾乎令本港公共醫療系統崩潰的醫生短缺問題視若無睹。
委員會在篩選上要審慎行事是可以理解,但訂定認可海外醫學資格名單並非香港首創,新加坡實行了幾十年,而且制訂了一份嚴謹名單並不斷進行優化,認可海外醫學院數目由最高峰時一百六十三所縮減至目前一百零三所,委員會大可參考新加坡的名單,省時又方便。
委員會強調,評審準則須與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國際知名度或排名、教學課程相近,教學語言是英文更佳。首批名單上的大部分院校排名,都高於本港兩所醫學院,難免令人揣測本地醫生團體在阻撓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敗了一仗後,刻意將上榜門檻定得這麼高,是為引入海外醫生製造新障礙。
問題是:過去幾年究竟有多少在海外受訓的港人醫生在牛津、劍橋或耶魯大學畢業,相信為數不多。若門檻訂得太高,合乎資格回流的港人醫生數目相對有限,便可繼續保護本地培訓醫生的利益。
即使有相當數量港人醫生在世界頂級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建立一定名氣,而港府又願意出高薪聘用,但並不保證他們願意放棄已有事業,回流香港,因香港公院的工作量之多早已舉世知名。
因此,港府宜加快審批進程,不應專挑排名高於香港兩所醫學院的海外院校,而是應集中篩選一些與本港水平相近而又較多港人攻讀的海外院校,才能擴大潛在人才庫,並要求駐外經貿辦向當地港人醫生和留學生加強宣傳,知道有新途徑回港執業。
四內地院校 傳躋次批名單
過去二十多年,醫委會為了維護本地受訓醫生的利益,抗拒引入海外醫生,提高執業試及格難度,又不承認內地醫生資格。隨着港府修例,加上內地醫護在第五波疫情來港支援,改變了市民對內地醫生醫術水平的看法,承認內地院校的行醫資格只是早晚問題,愈早認可,愈能吸引到內地醫生來港工作。
本港長期欠缺醫生,疫情將問題暴露無遺,本地培訓需時,公布認可海外醫學資格名單是為引進海外培訓醫生的重要里程碑,完整名單愈早出台,便能愈早展開招聘。畢竟環球對醫護需求若渴,「你揀人」的同時,「人亦揀你」,港府除了提供優惠薪酬福利外,亦須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才能吸引更多海外港人醫生回流。
資料:星島日報